1分6合

媒体报道

陕西日报 | ​别样的世界别样的人生——探访地下世界里的矿工生活

作者: 赵晨文     时间: 2021-12-16     点击: 查询中    分享到:

陕西日报 2021年12月15日 12版


别样的世界别样的人生

——探访地下世界里的矿工生活


本报记者 赵晨文/图

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探寻未来的历史。

千万年来,人类探寻与创造文明的脚步从未停息。

发现、采掘和使用煤炭就是其中之一。尽管已经被使用了几千年,但迄今为止,煤炭仍然是人类最重要的能源依存。

对于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的陕西来说,煤炭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,煤炭既是造福民众的重要资源,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。三秦大地的含煤面积达5.7万平方公里,预测煤炭资源量3800亿吨,居全国第四位,累计探明储量1700亿吨,居全国第三位。

在冬日严寒渐行渐近、全国煤炭库存趋紧之际,记者走访了位于陕西关中和陕北的四大煤矿。在一座座矿井,在热火朝天的地下世界,在一个个黑色面容的背后,记者看到的是一个别样的世界和一群别样的人。

“平凡世界”里的劳动者

11月3日10时多,当记者来到铜川陈家山煤矿时,雷云锋刚刚带队升井。

作为陈家山煤矿综掘二队副队长的他,站在井口的值班室外,一遍遍核对升井和下井人员名单,反复确认无误后签下了自己的名字。

“在陈家山煤矿,管业务必须管安全,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。”雷云锋说。他1982年出生,经过在煤矿上多年的磨砺,说起话来声音有些低沉。

煤矿院子里的楼房大多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,最高的也只有6层。参天的大树夹杂在这些楼中间,风一吹,树叶沙沙作响,让沉寂的大院有了生机与活力。

临近下午3时,在一栋只有3层高的楼房里,准备下井的各个区队陆续开始了班前会点名。

“田朋!”

“到,状态良好!”

“王兴龙!”

“到,状态良好!”

……

下井前,带队领导不仅要介绍前一班的工作进度和本班下井的目标任务,还要对队员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进行确认,绝不允许带病下井。

会议室里,矿工家属组成的家委会,正在组织另一个区队举行一场安全知识竞答。虽然竞答的题目和答案大家都耳熟能详,但家委会还是要时常举行这样的活动,用洗发水和沐浴液作为奖品,提醒大家把安全放在首位。

说到陈家山煤矿,就不得不提及一部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著作——《平凡的世界》。

1985年秋天,经过几年时间的准备,路遥决定到陈家山煤矿开始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一部初稿的写作。

《平凡的世界》感动了无数人。现在,陈家山煤矿的工人们依旧以自己平凡的人生,默默奉献,带给世界光明与温暖。

身边的幸福与变化

11月16日下午4时多,张力刚刚升井,就急匆匆地往办公室跑去。“在井下工作时,发现之前的图纸有个参数还可以进行优化,咱就趁热打铁把问题解决了,当天工作当天了结。”张力说。

2014年,张力从西安带到张家峁煤矿的物品中,除了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和专业书籍之外,就只有一套2009年出版的《平凡的世界》。

从西安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后,张力就和孙少平一样,也成了一名矿工。

路遥在书中写道:“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。”2015年8月,月月满勤下矿劳动的张力,被聘为技术员,负责供电设计和井下自动化管理。

“张力在智能协同方面有自己的见地,现在已经是管理岗的干部了,担任综采二队党支部书记。”张家峁煤矿副总经理薛忠新介绍,“小伙子前不久结了婚,媳妇就在矿上的通修队上班,这俩人是我们矿上很多人羡慕的一对。”

“张家峁煤矿每年核定产能达1000万吨,可采储量5.43亿吨,走智能化之路是必然的。”薛忠新说,煤矿建设之初,就把打造“智慧矿井”当作目标,大力引进相关人才,鼓励创新,建成了劳模创新工作室、科技创新工作室、千万吨级矿井技能大师工作室、科技创新实验室等创新创效平台,全员参与技术创新。

“张家峁煤矿建成了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和智能化主煤流运输、智能化辅助生产、特种机器人等系统,逐步实现了‘机进人退’,是目前国内智能化最高的煤矿之一。”薛忠新说。

黄河岸边有歌声

11月12日,记者来到黄河之滨的韩城桑树坪煤矿。

“陕北的煤矿瓦斯含量低,你可以下井。我们这儿煤层里的瓦斯不稳定,你不能下井。”桑树坪煤矿党委书记范茂奎快人快语,“不过,我能带你看一个别的煤矿几乎看不到的东西。”

1979年,我国自主设计、施工、建设的西北地区最大的现代化煤矿桑树坪煤矿投产,当年《人民日报》在头版刊发了该矿建成投产的消息。

记者跟随范茂奎的脚步走进采煤办公楼,穿过领灯房和浴室后,再走不远就能看到井口。“下午4时班的工人刚好要下井。”他指了指正在列队集合的工人说。

“我们下井的‘交通’工具五花八门,有的矿井用罐车,有的矿井用猴车,有的矿井用防爆车。在这里,大家半躺在皮带上下井。”范茂奎说。

不一会儿,完成下井准备的工人们陆续跳上运转的皮带,下到长600米的斜井底部。

“这套系统全国可能只有两个煤矿在用,像我一个50多岁的人,每月带班下井时,也要坐好几次皮带。”范茂奎笑着说。

另一边,集结完毕的一支综采队在检查完安全帽、胶鞋、头灯等常规装备后,集体高唱《韩煤之歌》。

“开采乌金,输送光热,征服黑暗,奉献明亮。我们用勤劳和创造,让生活吉祥,我们以热血和青春为工业产粮……”歌声从20多名工人、技术员还有带班领导的喉咙里吼了出来……

我们岁月静好,只因有他们的默默付出。

在繁华的都市之外,在一座座矿井之中,有着一个个热火朝天的生产现场。在一个个勤劳质朴的矿工身上,涌动着激情,飞扬着梦想。

致敬,让我们向这群可爱的人。

珍惜,让我们对自己所拥有的幸福与安康。

上一篇:陕西日报 | ​陕钢集团龙钢公司启动清洁运输工作 下一篇:中国煤炭报| 落实减碳责任 拿出硬核举措:陕煤集...